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2005年干部培训工作要点》的通知

时间:2024-07-07 09:04:1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2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2005年干部培训工作要点》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2005年干部培训工作要点》的通知


教人厅〔200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和落实我部2005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的总体安排,切实加强教育系统管理干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现将《教育部2005年干部培训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要点的精神,认真做好今年的各项干部培训工作。

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件:

教育部2005年干部培训工作要点

  教育部2005年干部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中小学校长的能力建设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创新方法、健全机制,扎实深入地做好2005年的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的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干部培训新格局和新机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教育部2005年干部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下:

  一、制定完成《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总结“十五”期间,特别是在中央做出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总体部署以来,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安排部署并认真完成《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为今后五年做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事司)

  二、认真落实中组部干部调训计划。按照第十次全国干部教育联席会议精神,落实好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关于2005年度干部调训计划,完成我部领导干部、中央管理直属高校书记、校长、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司局级领导干部参加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的任务。认真制定中管高校领导干部2004至2007年参加脱产政治理论培训的计划,为今后调训工作打好基础。(人事司)

  三、切实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和管理骨干的培训。以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第十三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为主要内容,紧密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拓展办班类型,与相关司局配合,组织举办针对性较强的短期专题培训班,计划举办六期“教育部直属高校专题研修班”;举办两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和两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常规班次;在中央党校举办六期“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举办四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班”;举办四期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示范培训班;举办两期“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与教学骨干‘三项学习教育’培训班”。(直属办、社政司、高教司、人事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四、认真抓好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工作。以全面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重点,举办一期教育厅厅长高级研修班、两期地市教育局长(教委主任)常规研修班和两期县教育局长常规培训班。(基础教育司、人事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五、进一步抓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支持力度。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示范类常规班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推出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调动各级干训机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培训的覆盖面。中小学校长的各类培训,以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将新课程改革作为中小学校长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方面,努力采用如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人事司、基础教育司,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六、拓展境外培训渠道。继续与国家外专局共同组织实施“高校领导干部赴海外培训项目”。组织耶鲁-中国大学领导高级研讨班。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干部海外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大中小学领导干部境外培训系统模式的完善及方法的创新。进一步发挥国际组织对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支持作用,继续组织实施“中国-联合国儿基会校长培训与学校发展规划”(SLT&SDP)2005年度计划,做好项目实施五年来的总结与宣传工作,提出新的五年计划,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直属办、人事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七、加强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要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干训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大国家级干部培训中心对地方干训机构“培训者培训”的力度,着手建立开放式、高层次的干部培训师资资源信息库。加强对各干训机构的政策引导,鼓励既要安排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国家级干训基地进修深造,又要采取挂职锻炼、承担科研课题、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专职干训教师的水平。继续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课程设置的需要,聘请一些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行政领导或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做到干训教师的专兼结合、互为补充、资源共享。(人事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八、加强对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完善教育干部培训质量跟踪、监督制度与办法,探索建立培训机构评估制度体系,加强对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的研究,开展对培训机构的检查和评估,努力促进培训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高。做好即将出台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认真加强培训经费的筹措、使用、管理、统筹工作。(人事司)

  九、认真加强干部培训研究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会、全国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发挥研究机构在“十一五”干训规划的前期调研、规划起草制定中的作用。积极推动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工作研究会成立的相关工作。努力使大中小学培训工作的研究体系逐步健全完善。(人事司)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
财教(20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档案局:
根据财政支出管理改革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和加强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修订了《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项目申报书》。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中有何问题,望及时转告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规范和加强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以下简称“抢救补助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档案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统筹规划、确保重点、分步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由国家档案局统一规划和指导。其中,保存在中央级档案部门的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由国家档案局组织实施;保存在各地档案部门的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由地方各级档案部门组织实施。
第三条 按照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各级档案部门保存的全国重点档案所需的抢救经费,应以本级财政投入为主。中央财政适当安排用于对地方全国重点档案抢救的专项补助经费。抢救补助费由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四条 抢救补助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专款专用。
第五条 抢救补助费的使用,必须接受国家档案局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抢救范围
第六条 实施抢救的全国重点档案是指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历史和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国家需要永久保存的珍贵历史档案。主要是由国家各级档案馆保存的全国重点档案。
第七条 实施抢救的全国重点档案范围是:
1.1949年以前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组织、革命根据地、革命政权、革命活动家的档案;
2.1949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著名人物的档案;
3.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的档案;
4.经过国家档案部门鉴定和确认的其他重点档案。

第三章 抢救补助费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原则
第八条 抢救补助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1.档案修复费:指档案修裱、脱酸、加固、字迹恢复,以及修复后更换卷皮、卷盒等项目的费用;
2.档案复制费:指档案复印、缩微、仿真复制、翻译、汇编出版、载体转换等项目的费用;
3.档案征集费:指用于征集散失在民间或国外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抢救范围的档案的费用;
4.专项设备购置维修费:指直接用于抢救全国重点档案所必需的修裱、缩微、载体转换等专用设备的购置和维修的费用。
第九条 抢救补助费的使用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专款专用原则。抢救补助费必须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不得用于本办法规定范围以外的项目,不得抵顶单位行政、事业经费。各级档案、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
2.濒危优先原则。对破损严重、濒临危险状态的全国重点档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3.绩效择优原则。根据对抢救补助费绩效考核的情况,优先支持抢救工作进展快,抢救补助费使用效果好、效益高的地区。
4.匹配投入原则。为加快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的速度,各地财政对抢救补助费应有匹配投入。西部地区原则上按1∶1的比例匹配,其他地区原则上按1∶2的比例匹配。

第四章 抢救补助费的申请及审批
第十条 抢救补助费的申请时间为每年1月1日至4月30日。
第十一条 省级档案部门和财政部门为抢救补助费的联合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向国家档案局、财政部报送正式申请报告以及填写分项目《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同时附送上年度全国重点档案抢救情况总结和抢救补助费使用情况的文字材料。申报的项目必须符合本办法的规定,《申报书》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凡越级上报或单方面上报的申请均不受理。
第十二条 对各省档案部门和财政部门报来的申请,国家档案局进行审核汇总,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各省级档案部门对抢救补助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对项目进行初审和筛选,制定出初步分配方案,征得财政部同意后,由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共同下达抢救补助费通知。

第五章 抢救补助费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三条 省级档案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使用的抢救补助费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抢救补助经费通知后,必须及时连同地方配套资金一并拨付同级档案部门,档案部门收到拨款后,应及时将经费一次拨付用款单位。实行财政集中支付的地方,省级财政部门应直接将抢救补助费和地方配套资金拨付用款单位。
第十五条 当年未完工项目,年终经费结余,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后如有结余资金,用款单位应上缴其主管部门,用于下年度本地区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
第十六条 抢救补助项目确定后,一般不予调整。如遇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动已批准的项目或项目内容,须由省级档案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家档案局批准后方能调整或变动。
第十七条 省级档案部门、财政部门应对本地区抢救补助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第十八条 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对抢救补助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将暂停核批所在省、区、市新的补助项目,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申报书》填写内容不真实;
2.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
3.挪用补助经费;
4.匹配资金不到位;
5.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6.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生效。1996年颁发的《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即行废止。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负责解释。




------------------------------------------------------------
|一、项目名称(全宗名称): |
| |
|----------------------------------------------------------|
|二、项目性质:1.新项目□ 2.持续项目□ 3.调整预算项目□ |
| |
|----------------------------------------------------------|
|三、项目执行单位 |
| |
|----------------------------------------------------------|
|四、项目主要内容及申请理由 |
| |
|----------------------------------------------------------|
|五、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 |
| |
|----------------------------------------------------------|

|六、抢救情况: |
| |
|----------------------------------------------------------|
|1.共需抢救卷(件)数: |
|----------------------------------------------------------|
|2.已抢救卷(件)数: |
|----------------------------------------------------------|
|3.尚需抢救卷(件)数: |
|----------------------------------------------------------|
|七、计划抢救的手段:1.修复□ 2.复制□ 3.征集□ 4.其他□ |
|----------------------------------------------------------|
|八、资金来源 |
|----------------------------------------------------------|
|1.申请中央财政抢救补助费数额 万元 |
|----------------------------------------------------------|
|2.地方配套资金拨款额 万元 |
|----------------------------------------------------------|
|3.其他 万元 |
|----------------------------------------------------------|
|九、项目完成时间 |
| |
------------------------------------------------------------

续表
------------------------------------------------------------
|十、项目执行单位意见 |
| |
| (执行单位公章) |
| |
| 负责人签字: |
| |
| 年 月 日 |
|----------------------------------------------------------|
|十一、申请单位意见 |
| |
| (省级档案部门公章) (省级财政部门公章) |
| |
|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
| |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
|十二、国家档案局审核意见 |
| |
| (单位公章) |
| |
| 年 月 日 |
------------------------------------------------------------
说明:1.“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2.“新项目”是指本年度新增的可供抢救补助费选择安排的项目;“持续项目”是
指以前年度安排的本年度抢救补助费中需继续安排的项目;“调整预算项目”是指遇到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动已批准的项
目或项目内容,经重新批准后安排的项目。填报时在所选选项后面的“□”打√。3.“项目执行单位”是项目的具体承担
单位。4.“计划抢救手段”,即“抢救补助费使用范围”所指的内容。


2001年4月4日

上海市工商企业从事临时经营暂行规定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工商企业从事临时经营暂行规定
上海市政府


规定
第一条 为了有利于本市工商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核准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工商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除外,以下称工商企业),均可依照本规定从事临时经营。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临时经营,是指工商企业因生产经营的需要,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在一定期限内超出原登记的经营范围所从事的经营行为。
第四条 凡工商企业需从事下列活动之一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可申请临时经营:
(一)经营本市工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
(二)经营本市所需的外地农副产品;
(三)出售因产品结构调整而无法使用的原材料;
(四)经销、代销本市其他工商企业的滞销或积压商品;
(五)出售被兼并后的工商企业的库存物资和商品;
(六)出售从债务人处获得的用于抵偿债务但无法自用的原材料或商品;
(七)从事有利于工商企业合法生产经营的其他活动的。
第五条 凡需要从事临时经营的工商企业,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并填报工商企业临时经营登记审批表(经营属于抵偿债务的物品,应附法院裁判文书或双方协议书以及清单),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发给临时经营证明。
临时经营国家专营专控商品的工商企业,须征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登记。专营专控商品的项目,由市登记主管机关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按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确定。
确需对临时经营非专营专控商品进行限制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市登记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同意。
有关主管部门、登记主管机关对工商企业上报符合规定要求的申请,应分别在五日内办妥审批手续。
工商企业取得临时经营证明后,应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临时经营证明的有效期一般不得超过一年,如有特殊情况可按原审批程序申请延期。
第七条 工商企业的临时经营活动终止后,应在三十日内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缴销临时经营证明;逾期未缴销的,登记主管机关可处以一千元至三千元的罚款。
第八条 登记主管机关应按本规定对临时经营严格审查,加强管理,并做好回访等服务工作。
第九条 办理临时经营登记的手续费,按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的收费标准执行。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2年9月8日